足球运动供能特征与代谢适应
摘要:运用文献综述法,以足球运动供能特征与代谢适应为研究对象,对足球运动能量供应特点、肌肉类型、神经功能、心肺系统的适应性影响及其代谢适应训练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为足球运动的教学训练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为:(1)足球运动要求运动员磷酸肌酸系统、无氧乳酸系统、有氧系统均具备很高的供能效率,场上不同位置、类型的球员对三个系统的要求有所差异;(2)肌肉纤维类型、线粒体的密度、神经系统功能和心肺功能与足球运动表现存在密切的关系。通过系统训练,可以有效改善以上因素,进而使供能系统产生适应性变化,提高比赛中运动表现;(3)运用无球、有球、比赛三种练习形式,采用高、中、低三种不同强度设计训练方案,使用重复、间歇、持续三种训练方法,再进行科学的监控与评估,分别发展三种供能系统,产生适应性变化,进而提高运动表现。建议采取个性化训练、科学营养方案和持续监测评估。
关键词:足球运动;供能特征;代谢适应;训练方法
足球是一项高强度、多向性为主要特征的集体球类项目。作为一项精密、多向性的运动,包括了瞬时的爆发力动作、频繁的方向变换、以及长时间的中高等强度运动。这种多样性的动作模式对运动员的能量系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要求其供能系统在不同的代谢途径中高效协同工作。现代足球比赛对供能特征和代谢适应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足球比赛的进步和竞争的激烈化,现代足球比赛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比赛的高强度、快节奏和持续时间的延长,使得运动员需要更强大、更灵活的能量供应和代谢适应。这种要求迫使学者和教练员深入研究运动员的供能特征,以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和营养策略。
对足球供能特征和代谢适应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首先,此研究揭示足球运动员供能特征的科学基础。深入了解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所需的能量供应特征,是为了建立科学的训练和调控体系。通过明晰肌肉磷酸能系统、无氧乳酸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在足球运动中的作用,能够更好地指导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整体表现。其次,此研究能为制定个性化的训练和营养方案提供依据。深入研究运动员的代谢适应,特别是肌肉和神经系统的适应,可以为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和营养方案提供依据。不同位置运动员在代谢适应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个体化的方法对于实现最佳效果至关重要。
1 "足球运动供能特征
1.1 "磷酸肌酸系统
1.1.1 "高强度短时爆发力的供能源
磷酸肌酸储备与爆发性动作。磷酸肌酸能系统在足球运动中充当着迅速释放能量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7s以下高强度、短时爆发力动作中。磷酸肌酸的储备量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在关键时刻的能量释放速度。研究发现,具有更高的磷酸肌酸储备的运动员能够更迅速而有效地执行短时强烈的运动,例如快速冲刺、突然的变向等。
磷酸肌酸降解与ATP再合成。在磷酸肌酸系统中,磷酸肌酸通过磷酸肌酸激酶的催化迅速分解,释放出能量用于ATP再合成。这个过程是短时高强度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尤其在足球比赛中,瞬间的射门、冲刺、变向等快速性动作往往依赖于这种快速的磷酸肌酸降解过程。
1.1.2 "磷酸肌酸储备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个体差异与磷酸肌酸储备。个体差异在磷酸肌酸储备方面表现显著,这种差异主要受到个体肌肉纤维组成、饮食习惯、训练历史与场上位置和技术风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磷酸肌酸储备的运动员通常在比赛中表现更具爆发力和敏捷性。
训练对磷酸肌酸适应的影响。系统的高强度爆发性训练可引起磷酸肌酸系统的适应性改变,包括提高酶活性和增加储备量。这种适应性改变有望提高运动员在短时间内释放能量的效率,进而改善比赛中的关键动作表现。相关数据显示,在一场90min比赛中,精英足球运动员25km/h以上冲刺累计达到200~800m,短距离变向和冲刺的次数上百次[1]。只有具备非常强的磷酸肌酸供能能力,才能适应现代足球的高强度比赛。尤其是冲击力较强的进攻型球员,磷酸肌酸的储备尤为重要。
1.2 "无氧乳酸系统
1.2.1 "短时间高强度运动所需的主要能源
无氧乳酸系统在足球运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在需要7~40s之间产生大量能量的高强度持续度运动中。该系统主要通过糖酵解途径,迅速分解肌肉内的糖原,产生乳酸和ATP。这一过程相对快速,为运动员提供了在较短时间内满足能量需求的手段。
乳酸的产生与储备。无氧乳酸系统中的关键步骤是糖酵解产生能量和乳酸。ATP在肌肉中储备一部分,同时也迅速释放到血液中,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需要的肌肉。这种能量系统的速度和效率使得运动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强烈地执行运动,如持续加速、冲刺等。
1.2.2""乳酸耐受性与比赛表现之间的关系
乳酸的产生对足球运动的影响。足球比赛中的高强度跑动和爆发性动作常导致乳酸的积累。运动员的乳酸耐受性直接关系到其在比赛中的持续高强度表现[2]。乳酸的耐受性被定义为运动员在高乳酸环境下维持运动表现的能力,这一能力对于在足球比赛中保持高强度冲刺、频繁的变向和快速的反应至关重要。
个体差异与乳酸耐受性。个体运动员在乳酸耐受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部分受到基因、肌肉纤维组成和系统性适应的影响。高乳酸耐受性的运动员更能在乳酸积累较高的情况下维持运动表现,因此更有可能在比赛中展现出色的爆发力和持续比赛能力。尤其对足球比赛中的中场队员与进攻型边后卫,在快节奏攻防转换的比赛中至关重要。
训练与乳酸耐受性的关系。系统性的高强度训练被认为是提高乳酸耐受性的有效途径。相关数据显示,在一场90min的职业比赛中,速度为21km/h以上的高强度跑达到1~3km。在训练中,通过模拟比赛中的高乳酸环境,运动员的肌肉和心血管系统逐渐适应,提高了对乳酸的清除速度和耐受性。这为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好地应对乳酸的累积提供了生理学基础。
1.3 "有氧氧化系统
1.3.1 "持续低中强度运动的主要能源
有氧氧化系统是足球运动员进行长时间、低至中等强度运动时的主要能量供应途径。这一系统通过氧化葡萄糖、脂肪和氨基酸来产生ATP,为持续的有氧运动提供了稳定而高效的能源。在足球比赛中,长时间的跑动、慢节奏的攻防转换等活动主要依赖于有氧氧化系统。有氧氧化系统的氧化底物包括葡萄糖、脂肪和氨基酸,它们通过线粒体中的三磷酸腺苷合成途径,经氧化过程产生ATP。在长时间运动中,有氧氧化系统更多地依赖于脂肪氧化,保证运动员能够维持稳定的能量供应。
1.3.2 "有氧适应与足球比赛表现关联性
氧耐受性对长时间运动的影响。足球比赛中的长时间运动,如持续奔跑和频繁的变向,对运动员的氧耐受性提出了显著的要求。相关数据表明,职业足球运动员单场90min跑量达到10km到12km之间,全场平均跑速为每小时6~7km[3]。只有高水平的有氧基础,才能完成90min的高强度比赛。具有较高有氧能力的运动员更能有效地利用有氧氧化系统,减缓乳酸积累,延迟疲劳的发生,加快疲劳恢复,从而在比赛中表现更为持久和稳定。
有氧适应与足球比赛的关联。系统的有氧训练可导致多个层面的适应性变化,包括心血管适应、线粒体增生和肌肉的氧化能力提高。这些适应性变化在足球比赛中表现为更好的持久性运动能力、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快的恢复速度。
2 "足球运动代谢适应
2.1 "肌肉类型适应
2.1.1 "肌纤维类型的多样性
人体的肌肉组织中存在多样性的肌纤维类型,主要包括慢肌纤维(Type I)和快肌纤维(Type II)。慢肌纤维具有较高的氧化能力和耐力,而快肌纤维则更适合进行快速而爆发性的运动。肌纤维类型的组合对于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多样性动作和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2.1.2 "足球运动与肌纤维类型适应
研究表明,足球运动员中较高比例的快肌纤维与更出色的爆发力和敏捷性相关。这与比赛中需要迅速加速、变向和执行爆发性动作的要求相符。尤其是前锋队员,需要通过快速的冲刺和连续的变相,摆脱防守队员。只有拥有较高比例快肌纤维的队员才能胜任前锋的角色。然而,慢肌纤维也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好的耐力和持续性运动的能力,对于整场比赛的表现同样至关重要。基于中后场队员需要持续间歇性高速跑动能力,对耐乳酸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其快慢肌纤维比例相对均衡。
2.2 "线粒体密度与有氧代谢适应
2.2.1 "线粒体是有氧氧化的场所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主要能量生产场所,其密度与肌肉的有氧代谢适应密切相关。在足球运动员中,有氧代谢对于长时间的奔跑、持续性运动和快速恢复至关重要。
有氧训练与线粒体密度的增加。有氧训练通过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和增加线粒体密度,提高了肌肉细胞对氧的利用效率。这种适应性改变使运动员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氧化代谢,减缓乳酸的积累,提高长时间运动的耐力和稳定性。
2.2.2 "线粒体密度与运动员的整体表现
研究表明,线粒体密度的增加与运动员在长时间运动中的表现密切相关。运动员在90min比赛内跑动距离达到万米以上,在肌肉中需要高密度的线粒体支持能量供给和缓解疲劳产生。足球运动员通过有氧训练诱导线粒体产生适应性变化,不仅提高了氧化底物的利用效率,也增强了对疲劳物质的清除能力。这对于保持高强度运动表现、快速的代谢适应和更快的恢复都具有显著影响。
2.3 "心肺系统适应
2.3.1 "心肺系统与足球运动表现的关系
心肺系统的功能对足球运动员的表现至关重要。一个强健的心肺系统能够更有效地为肌肉提供氧气,从而支持高强度的运动表现。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需要在长时间内进行冲刺、跑动和快速变向,这要求心肺系统能够快速地供氧和清除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因此,心肺功能的高效运转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耐力、爆发力和长时间运动的表现。
2.3.2 "足球训练对心肺系统适应的影响
系统性的足球训练对心肺系统有显著的适应性改变。定期的有氧和无氧训练可以增强心脏的泵血功能和提高肺部通气量,进而提升血液循环效率和氧气利用率。长期训练还能促进心肺系统的血管生成,增加血红蛋白含量,改善血液供应,使得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更有效地进行氧气交换,提高耐力和运动效率。此外,足球训练还有助于降低静息心率,增加心室容量,这些适应性变化使得心肺系统在面对比赛中的高负荷要求时,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
2.4""神经系统适应
2.4.1 "神经系统协调性与运动员的爆发力表现
神经系统在足球运动员的爆发力表现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协调运动单位的募集和神经肌肉的激活来实现高效的力量输出。快速而协调的神经系统能够更有效地激发运动员的肌肉纤维,实现迅速而爆发式的运动响应。
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改变。通过系统性的神经适应性训练,运动员能够实现神经元的更有效募集和协同激活,从而提高爆发性力量的表现。这种适应性改变涉及到神经元的兴奋性、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单位的募集顺序等方面,对于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快速动作和爆发力的表现至关重要。
2.4.2 "神经适应与运动技能的关系
神经适应不仅仅影响着运动员的爆发性力量,还直接关联到运动技能的提高。神经适应涉及到运动学习、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方面,这些都是足球比赛中各种技术动作执行的基础。通过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改变,运动员能够更快速、准确地执行复杂的运动技能,如精准传球、快速变向和高效的战术执行。
2.4.3""训练对神经系统适应性的影响
系统性的神经系统训练通过模拟比赛中的快速反应和高强度动作,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改变。这包括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善运动单位的募集模式以及提高神经肌肉协同性。设计合理的神经适应性训练方案对于运动员整体表现的提升至关重要。
神经适应性评估方法。神经适应性的评估可以通过运动学分析、神经肌电图(EMG)记录和反应时间测量等方法实现。这些方法能够深入了解运动员神经系统适应性的细节,为个体化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3 "代谢适应性训练
3.1 "提高磷酸肌酸系统适应性的训练
3.1.1 "提高磷酸肌酸系统适应性的训练方法
短时间冲刺与爆发性动作的训练。高强度训练的首要目标之一是提高肌肉磷酸能系统的效能,以增强运动员在短时、爆发性运动中的能量供应。这种训练通常包括快速而强烈的运动,如短距离冲刺、跳跃和快速变向等,强化磷酸肌酸系统的储备和释放能力。重复进行高强度的爆发性动作训练有助于提高磷酸肌酸系统的适应性。这包括间歇性的高强度运动,模拟比赛中需要迅速爆发的情境。通过这种训练,肌肉磷酸能系统的效能得以提升,从而改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运动表现。
在足球运动中,可以通过无球、有球、实战三个层次的练习方案促使神经系统的适应。各层次的训练方案各有优势。对于无球高强度冲刺来说,可以最大限度激活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于结合球的快速移动来说,虽然对神经兴奋性最大激活效果不如无球冲刺,但是使神经肌肉控制模式更加适应专项技术的需求。对于实战训练可以采取小场地高强度的对抗模式,结合了上述两种训练的优势,更符合比赛实战的需要[4]。
3.1.2 "提高磷酸肌酸系统适应性训练的要求
足球运动员磷酸肌酸能系统的适应采取重复训练法。在一课当中重复训练法一般在充分做开准备活动后、神经系统兴奋性较高时使用。在训练阶段,重复训练法一般用于运动员状态较好的时段。训练内容一般为短时间内达到最大输出功率的快速性练习,单次练习时间不超过7s,间歇时间相对充分,心率基本平稳、ATP再生成等各项指标充分恢复后再重复下一次练习。练习间隔为两天,高水平运动员可以每天训练。
3.1.3 "监测与评估磷酸肌酸系统的训练效果
可以用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对磷酸肌酸系统的训练效果进行评估。外部指标例如短距离冲刺的成绩、力量练习的速度与重量、功率自行车的功率输出等指标。内部指标可在实验室内使用技术如核磁共振成像(MRI)和磷酸肌酸谱技术,能够监测和评估运动员肌肉磷酸肌酸系统的变化。这些内部与外部指标的监测为调整训练强度和周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确保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3.2 "提高无氧乳酸系统适应性训练
3.2.1 "提高无氧乳酸系统适应性训练的方法
为增强无氧乳酸系统的耐受性,训练应包含高强度、短时间的间歇性运动,促使运动员在无氧条件下进行乳酸的产生和清除。这可能包括一系列间歇性高强度训练,以模拟比赛中频繁的爆发性动作和快速的能量释放。
在足球的训练过程中增强无氧乳酸系统的耐受性可以采取无球的yoyo跑、变向跑以及间歇性循环练习。有球训练可以采取间歇性带球冲刺、多次变向、连续折返、连续射门、抢圈等练习手段。更多的是结合实战设计,如高强度连续的轮流一对一、二对二和高强度小场地比赛等。这种训练方法有助于提高乳酸阈值,延缓乳酸积累,增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持久性和快速恢复能力[5]。
3.2.2 "无氧乳酸系统适应性性训练的要求
无氧乳酸系统的适应性训练一般采用间歇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在短时间内使运动强度达到比较高的水平,然后进行间歇,心率等各项指标未完全恢复时开始下一次训练。在足球运动中,间歇训练每次练习时长在7~40s之间,练习结束时心率要求达到最高心率。间歇不充分,心率恢复至120次/min左右开始下一次练习。相比较重复训练法,单次练习时间更长,强度稍有下降,间歇时间更短,恢复不充分。
3.2.3 "检测与评估无氧乳酸系统的训练效果
同样,可以用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对无氧乳酸系统的训练效果进行评估。外部指标如200~400m的成绩、yoyo跑的成绩。内部指标可以借助生理学指标,如乳酸阈值、乳酸清除速度和运动后乳酸浓度等。这些指标的定期评估有助于调整训练方案,确保无氧乳酸系统的耐受性得到持续提高。
3.3 "提高有氧供能系统的适应性训练
足球运动中的有氧供能系统训练是提高运动员持久力和恢复能力的关键。通过有效的训练方法和科学的要求,可以促进运动员的有氧代谢适应,从而提升其在比赛中的表现。
3.3.1 "提高有氧供能系统适应性训练的方法
提高有氧供能系统适应性的训练方法包括多种形式,以确保运动员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包括长距离持续训练、间歇训练、阻力训练等。这些训练方法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组合进行,以增强运动员的有氧代谢适应性。无球训练包括长距离跑步、有氧循环训练、慢跑等,以提高运动员的基础耐力和有氧能力。在有球训练中,可以通过模拟比赛中的持续奔跑、传球和接球等活动来提高运动员的有氧适应性,并结合技术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在实战训练中,通过模拟比赛的情景和规则,让运动员在真实的比赛环境中进行有氧训练。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运动员的比赛适应性和心理素质。
3.3.2 "提高有氧供能系统适应性训练的要求
为了确保有氧供能系统适应性训练的有效性,通常使用持续训练法。持续训练法是指在适度的心率范围内进行长时间持续性运动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和有氧代谢能力。训练时间应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训练计划确定,通常为30min以上。训练频率应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目标确定,通常为每周3~5次。训练时心率应控制在60%-80%的最大心率范围内,以确保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3.3.3 "检测与评估有氧供能系统的训练效果
评估有氧供能系统训练效果的关键在于监测运动员的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内部指标包括心率、乳酸阈值、氧摄取量等生理指标,可以通过心率监测仪、乳酸测试仪等设备进行监测。外部指标包括运动员的持续奔跑距离、持续时间、速度等运动表现指标,可以通过GPS跟踪系统、计时器等设备进行监测。
4""结论
4.1 "足球比赛时间长、强度高、运动方式复杂、攻防转换节奏快、竞争激烈。要求运动员磷酸肌酸系统、无氧乳酸系统、有氧系统均具备很高的供能能力,场上不同位置、类型的球员对三个系统的要求有所差异。
4.2 "肌肉纤维类型、线粒体的密度、心肺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与足球运动表现存在密切的关系。通过系统的训练,可以有效改善以上因素,进而使供能系统产生适应性变化,提高比赛中运动表现。
4.3 "运用无球、有球、比赛三种练习形式,采用高、中、低三种不同强度设计训练方案,使用重复、间歇、持续三种训练方法,再进行科学的监控与评估,分别发展磷酸肌酸系统、无氧乳酸系统、有氧系统三种供能系统,产生适应性变化,进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参考文献
[1]Alexandre Dellal, Karim Chamari, ELP,et al. Comparison of physical and technical performance in European soccer match"play:FAPremier League and La Liga[J]. Eur JSport Sci,2011,11(1):51-59.
[2]Bangsbo J., Iaia"F. M., amp; Krustrup."The Yo-Yo intermittent recovery test: a useful tool for evaluation of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intermittent sports[J]. Sports Medicine, 2008,38(1):37-51.
[3]Mohr"M., Krustrup"P."amp; Bangsbo. Match performance of high-standard soccer player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evelopment of fatigue[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3,"21(7):519-528.
[4]Mendez-Villanueva"A., Buchheit"M., Simpson"B."amp; Bourdon. Does on-field sprinting performance in young soccer players depend on how fast they can run or how fast they do run?[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3,27(8):2341-2346.
[5]Bradley"P. S., Sheldon"W., Wooster"B., Olsen"P., Boanas"P."amp; Krustrup. High-intensity running in English FA Premier League soccer matchesJou[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3,27(2):159-168.
作者简介:吴泊睿(2005—),本科生,研究方向:足球运动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训练方法
钢琴演奏技巧对于音乐表现的重要作用及训练方法研究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24谈高中数学习题训练方法与答题技巧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7:12单板U型场地滑雪关键技术动作及训练方法冰雪运动(2019年3期)2019-08-23 08:10:32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心理训练方法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52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中国体育教练员(2018年2期)2018-07-23 02:49:20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中国体育教练员(2018年2期)2018-07-23 02:49:12简论1min跳绳训练方法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 06:34:36乒乓球正手前冲弧圈球技术的训练方法研究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 06:34:12民航飞行大学生体能差异性训练方法的探究——以滨州学院为例运动(2016年6期)2016-12-01 06:33:45钢琴视奏训练方法探析乐府新声(2016年4期)2016-06-22 13:03:05
运动精品2024年5期
运动精品的其它文章河北省备战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反兴奋剂策略研究对中国网球巡回赛的SWOT分析“文化润疆”视域下新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PES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陕西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路径西安市老年群体体育健身服务需求研究 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机理